常用链接
高镇同
高镇同,男,1928年11月生于北京,原籍江西省都昌。1946年至1950年在北洋大学航空系学习,毕业后曾在清华大学任助教。1952年起在北京航空学院工作,历任材料力学实验室主任、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任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教授 ,博士生导师,担任过 8家飞机制造厂和研究所的技术顾问,曾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和多届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或委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镇同院士是我国著名结构疲劳专家,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他曾负责自行设计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弹性仪,第一个电阻应变片,先后承担国家、航空航天部、空军等30多项科研课题。1956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89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同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4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9项,2篇论文被评为中国金属学会优秀论文。主要论著有:《疲劳统计学》、《疲劳可靠性》等6部,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80余篇。
刘大响
刘大响,男,1937年10月生,湖南祁阳(今属祁东县)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86年起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原624研究所)总工程师和第一总设计师。现任中航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国家863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十多年来,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数项大型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的总工程师、第一总设计师或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在国家重点工程——高空模拟试车台建设中和国防科技关键技术预研中,主持完成数十项课题研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和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主编《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第七分册:进、排气装置)、《航空发动机——飞机的心脏》等专著四部,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100余篇。199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和劳模标兵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2001年获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金奖。2002年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委员。
李未
李未,男,1943年生,北京市人,计算机专家。1968年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在北京航空学院(现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任教至今,期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2009年任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校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有智能计算机专家组副组长等职务。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未院士系统地解决了实用并行程序设计语言,特别是并行及通讯结构的语义问题,在并行程序语言翻译正确方面做出创始性贡献。还提出开放逻辑理论,建立了形式系统序列的极限理论等,证明了正交设计的最优性,在研究和使用硅编译技术及智能计算机研究等做出突出的成绩,在计算机程序语义研究方面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年起先后担任973计划“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的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海量信息的协同性与可生存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修正的演算系统(R-演算),并证明了R-演算的可靠性、完全性和可达性。提出并设计了过程模式语言,提出并研究了合理过程模式的三个基本特性,获得1999年光华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的基础设施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生产平台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1部。获2005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一项。
李椿萱
李椿萱,男,1939年11月9日生,汉族,广东省新会市人,群众,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主任,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图书馆馆长,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教授,199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9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椿萱教授是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专家。回国前在美国洛克希德导弹及空间公司从事航天飞机及导弹的型号及预研工作。1980年回国,任教于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1987-1997年先后任八六三航天技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题专家组成员,及第二届气动力、热专题组组长,参与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系统的发展规划与概念研究,并全面负责气动力、热专题的关键技术预研与设备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国防科工委863计划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863计划先进个人等称号,以及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并自91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
杜善义
杜善义(1938~),辽宁省大连人。力学和复合材料学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主要经历: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同年到哈工大任教,1978年评为讲师,1980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做研究工作,198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航天学院院长,哈工大副校长,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曾任学术兼职: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数理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学科评审组成员;《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编委,《ACTA MECHANICA SINICA》编委,《复合材料学报》主编,《宇航材料与工艺》副主编。
现主要兼职:全国人大代表,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委委员,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院院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主要杂志期刊兼职:国际杂志《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TA MACHANICA SOLIDA SIN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编委,《宇航学报》副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力学、复合材料、航天工程
研究成果:
解决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中的若干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突破了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技术,提出“非烧蚀”防热材料概念;将细观力学推广到先进复合材料力学分析中,提出了“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研究方法;发展了随机夹杂理论,在压电、铁电与功能梯度材料等的多场耦合分析和力学性能预报方面做出贡献;开展了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为推动其在航空航天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重视和善于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20余人次获国家级人才奖励,团队获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国防科技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在国家多项重大工程与研究计划中担任专家,在论证和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5项,并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航天奖、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了《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等著作10部,已培养了71名博士。
钟群鹏
钟群鹏,1934年10月28日出生于浙江东阳,男,汉族,浙江上虞人,机械(电)装备失效分析及预测预防专家。中共党员。1957年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毕业(苏联专家指导)。曾任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研究所所长、中国—加拿大失效分析和预防人才培训中心主任、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主任(第六、七届),曾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综合组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工程联失效分析和预防中心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顾问组组长。现任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顾问、公安部灭火救援专家组顾问、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会顾问、全国进出口商业风险管理专家委员会顾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机械工程分委员会顾问,任《中国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版)编委会主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编委会主任、《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理化检验》编委会名誉主任、《压力容器》编委会名誉主任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失效分析和预测预防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工作。在断口分析技术、断裂机理研究、失效预测预防应用和安全哲学理念探索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材料韧脆转移的数学模型和冷脆断裂的机理及控制、压力容器的失效分析和双参数弹塑性安全评估技术、宏微观断口物理数学模型和定量反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开创性的研究,并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发起、论证与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50余名。先后参与和主持了500多起各类安全事故的分析诊断和预测预防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主编国家标准2部,主编《失效分析基础》、《机械产品失效分析丛书》(11册)、《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差距和对策研究》、《断口学》、《裂纹学》、《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丛书》(5册)等教材和专著。1975年率先发起筹备全国失效分析学术组织,1985年成立中国第一个失效分析学术组织——失效分析工作委员会,1990年发起组织成立了有24个全国性学会联合参加的“中国科协工程联失效分析和预防中心”,1995年成立了“中国—加拿大失效分析和预防人才培训中心”,组织和主持失效分析领域国内学术会议十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两次,为我国失效分析和预测预防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李薰论文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等,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
陈懋章
陈懋章,男,1936年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航空发动机专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任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气动热力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动力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攀登计划“能源利用中热力气动学前沿问题”专家委员会委员、CFD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懋章院士长期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和粘性流体动力学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卓有建树,1部专著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他指导并参加的某型发动机跨音压气机改型设计中,提出了一种新型压气机处理机匣,保证了发动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稳定可靠工作,排除了空中熄火故障,为解决高负荷高通流压气机获得高效率、高喘振裕度的难题,提供了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对促进我国发动机设计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该项研究成果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装置及转子流场动态测量技术”,是研制航空核心压气机和研究其流场精细结构的重要设备,对提高我国压气机设计水平有重要作用,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叶轮机三维流理论与应用以及粘流理论研究也取得多项成果,特别是在压气机大小叶片先进气动布局、边界层转捩过程中三维不稳定波发展的理论描述和旋转物体的边界层流动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王浚
王浚,1935年出生,山西省孝义市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原),我国著名人机与环境工程及空调制冷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博士生导师;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科协主席;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航天推进剂制备及输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项目专家组长,副组长。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对环境控制技术、环境模拟技术、生命保障及安全救生技术以及空气制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持过二十几项大中型重点环境模拟设施和空气制冷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并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为国防建设和环境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先后承担国家大型国防及民用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防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七项、三等奖五项。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国家甲级出版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0多名,博士生50多名,博士后11名。
版权所有 2014-2022 乐动ld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04617-3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邮编:100191
电话:82317114
北航小程序
信息北航
安卓
IOS
智慧北航-师生版